斯蒂文·郝瑞是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的教授,他对中国古老的南方少数民族文...
令藏家着迷的雅砻江奇石
- 2006-06-06 22:14:09 来源: 评论:0 点击:
- 而今的城里人,在玩够了珠光宝气之后,忽然发现原来都是些人工雕琢的工艺品,玩不出品味来。于是想起要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回到大自然,...
而今的城里人,在玩够了珠光宝气之后,忽然发现原来都是些人工雕琢的工艺品,玩不出品味来。于是想起要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回到大自然,这才发现,大自然的东西着实要比人为之物够味得多。这天然的东西可就多了,活的有动植物,不动的有根艺石头。这奇石散布在河川沟壑,人们或从石商那里购买,或下河寻觅。于是,崇山峻岭中的雅砻江便迎来了回归自然、采撷自然的人群。
雅砻江在汇入金沙江之前,在横断山脉的蜿蜒曲折中奔流。这里地处地质板块断裂带,数亿年来,地壳板块在运动中不断地碰撞搓挪,使碎块岩石滚落江中,宽一点的河道就有了许多卵石淤积的河滩。这些成千上万、千姿百态的卵石,构成了一个个石的海洋。
城里,一群爱石“发烧友”去雅砻江捡石头,总爱选择从“江口”下河。
江口这个地方,河滩多又宽,公路正好沿江而行。每逢假日,河滩上一拨一拨的,走走停停,有的在岸上寻找,有的跳进水里探摸,更有的乘船过河搜索。或三五成群团队行动,或独自一人单兵挖掘。裸露的石头翻来覆去地审查,埋在河沙中露出一点尖尖角角的,就调动各样工具刨挖,然后用那瓶盖上戳了许多小孔的塑料瓶喷水,用毛刷刷去石上泥沙,细细端详,决定取舍。很多次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刨开一看:“废了!”于是,叹口气,依依不舍、骂骂咧咧,擦擦汗喝口水睁大眼睛又闪进石间的沟缝……突然,有人一声狂呼:“嚯!找到了!找到了!”周围的人伸腰翘首循声而望,又跌跌撞撞地跑去先睹为快!
河滩上,石头不计其数,但是,有点意思的却很少,真正称得上奇石的更是凤毛麟角。没有下过河的人不知道,还以为这奇石俯拾即是哩。
初得奇石,往往就得细细地“相”,如同伯乐相马。先看质;次看形;再看画面;进而悟意景。
要说雅砻江石的“质”,古籍无法考证,因古时《石谱》等著述均无记载,就连录有川石的宋朝杜绾所著的《云林石谱》中也找不到雅砻江石的字句。雅砻江奇石的“质”,几乎占尽一般卵石的优点,质地坚硬,水洗度好,极富质感。既有羊脂般几近玉化之石肤,更有坐如钟站如松的稳刚健挺之大气。
雅砻江石的“形”十分丰富,块度大到几十吨,小到拳头般小品。造型独特,这是江河石中十分少见的。既有雕塑般模样的,也有浮雕之块条沟股所表现出的凝重主题的。当然还有那浑圆流畅的体态,令人忍不住想去抚摸而爱恋不已。雅砻江石的画面如同鬼斧神工造化,色彩与点线面表现力极强。或清新素雅,或浓墨重彩,或繁简相宜,有的线条和色彩与浮雕的凹凸相互印衬勾画,完美地表现出丰富的内容。
至于“意境”,则因人的赏石水平而异,有高低之分、雅俗之分。
爱石的人们,把石头洗净后原汁原味地配上木座,陈列于客厅书房的几架上,天天看不够,读不够,爱不够。隔三差五摸一摸、抹一抹、挪一挪,为它留影靓照无数,相册几大摞,还出书呐!殊不知古人早已玩过爱过,不然这原于生活的石文化怎么形成?蒲松龄就在《石清虚》中讲到古人怎么爱石爱得寻死觅活。
奇石,是历经亿万年之熔炼孕育而造化的天然杰作,而中国赏石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了。石界认为形成于唐宋、风盛于明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其内涵深邃玄奥。譬如老子的“道”、“无”、“无极而太极”就与中国赏石文化有些相通。赏石是一种雅玩,它的背后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奇石收藏者来说,赏石的过程即是审美的过程,也是修身养性自我升华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