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寄宿制成为凉山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柱

  • 2007-11-30 12:13:59   来源:   评论:0 点击:
  •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幅员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全州少数民族人口213万人,占总人口的48.9%,彝族197.5万人,占总人口的45.3%,是全国最...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幅员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全州少数民族人口213万人,占总人口的48.9%,彝族197.5万人,占总人口的45.3%,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2001年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2004年实施"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来,我州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寄宿制教育,在扩大规模和加快硬件建设的同时,不断探索和创新管理办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使寄宿制教育成为我州基础教育的重要支柱,为我州全面推进"两基"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007年,全州寄宿制学生已达到20万人,享受省、州寄宿制生活补助的学生9.6万人,享受县(市)寄宿制生活补助的学生1.5万人。

  一、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针对寄宿制学校条件差,硬件设施不配套的状况,我州不失时机地抓住省实施《十年行动计划》和国家实施"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这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按照"心往寄宿制学校想,人往寄宿制学校送,钱往寄宿制学校投"的指导思想,加强组织领导,多渠道筹措资金,严把规划布局关,狠抓工程质量,加快寄宿制学校硬件建设,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七年来,中央、省投入我州基建项目资金共计7.24亿元,州、县市配套资金3.29亿元,有782所寄宿制学校实施了新、改扩建项目,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使全州中小学校舍面积达376万多平方米。七年来,省、州投入小农牧场建设资金770万元,用于154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农牧场建设;结合"普九"的推进,省、州投入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资金超亿元,投入远程教育系统设备资金5747万元。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全州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包括教学用房、学生用房、学生生活配套设施等办学硬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学校布局趋于合理,"净化、美化、绿化、硬化"的校园星罗棋布在大小凉山,为边远贫困山区的孩子营造了温暖的家园。如今,在千里凉山农村到处流传着:"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国旗飘得最高的是学校,环境最优美的是学校,人气最旺的也是学校"的声音, 一所所崭新的寄宿制学校成为贫困山区变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标志。

  (一)明确思路,把好基建规划布局关

  从我州的实际出发,确定了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需要与可能相结合,实行相对集中办学,讲求规模效益和质量效益并举的寄宿制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州上在基建项目资金安排和配套建设上尽量保证建设好一批骨干寄宿制学校,并要求各县(市)、学校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考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使新、改扩建项目既能满足当前普及义务教育的需要,又能适应当地教育未来发展的需要。省、州立项的新、改扩建寄宿制学校基建项目须经州审查后方可实施。

  (二)严格管理,确保基建工程按质、按时完成

  在基建项目工程建设中,州"两基"攻坚(行动计划)协调领导小组和州教育局加强规划指导和过程管理,做到建前规划审查,建中督促指导,建后检查验收,从而使寄宿制学校建设趋于科学化、协调化、合理化、人性化。州、县(市)"两基"攻坚(行动计划)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从设计、招投标到建筑材料的检测、施工工程的质检和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都较为完善的基建项目工程监管制度,建立了项目工作定期汇报制度,并严格执行,从而确保了工程质量。基建项目的资金投入、建筑面积都在《凉山日报》上公布公示,并设立了举报电话,广泛接受社会的监督。


  在基建项目建设中,我州大部分地区由于受山区自然、气象条件(雨季、泥石流、冷冻等)的影响,施工期短,加之许多项目学校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缺水缺电缺沙石、地质疏松,施工条件差。在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的重压下,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和人员经常深入第一线,指导工作、现场解决问题、狠抓落实。奋战在第一线的凉山人,以大山的气魄、聪明的才智、辛勤的汗水,发扬 "人背马驮"的精神,掀起浩大的声势,大干、苦干加巧干,圆满完成了各年度目标任务,还锻炼了一支能吃苦、能实干、能奉献、能打硬仗的组织、管理、实施队伍。

  (三)加强小农牧场建设,努力改善寄宿制学生生活

  实施《十年行动计划》以来,省、州加强寄宿制学校小农牧场建设,每年给20多所寄宿制学校各投入5万元,用于加强小农牧场建设。2003年12月,州委办、州政府办联合发文要求各县(市)、各乡镇党委政府无偿划拨寄宿制学校小农牧场用地,开展种植、养殖业,加大对这项工作的督查督办力度。州教育局要求寄宿制学校"每班种好一块菜地,每校养好几头猪、一群羊",既培养寄宿制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能,又改善了学生的伙食。目前,677所民族寄宿制学校中,有土地和小农场的学校有427所,涌现出了像地处海拔2500米的甘洛县吉米九年制学校,师生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昭觉县比尔中心校,一月杀一头猪给学生改善伙食等一批小农牧场建设搞得好的寄宿制学校。

  (四)统一配备,加强寄宿制学生卧具管理

  凉山州民族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为了解决学生寄宿的基本条件,2006年10月,省政府拨款901.7万元给我州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统一配备75142套卧具。经州领导的努力争取,省烟草(公司)专卖局捐赠给我州价值300万元的15000套学生卧具。我州现有90142名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享受了免费卧具,有效缓解了我州寄宿制学生缺少卧具和卧具单薄的困难,也为寄宿制学校标准化管理夯实了基础。各县(市)和学校,按照州上的统一要求,均制定了严格管理和有效使用这批卧具的规章制度。

  (五)加大装备,实现寄宿制学校教育教学的现代化

  凉山州绝大部分寄宿制学校地处崇山峻岭之间,交通不便、设备设施奇缺,造成寄宿制学校长期以来信息闭塞、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进入新世纪后,我州结合"普九"的推进,高标准、高水平地加大寄宿制学校设备设施的装备,扎实地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七年来,省《十年行动计划》投入资金3684.3万元,装备中小学校1528所,州、县(市)筹集7000多万元用于"普九"地区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的装备;投入远程教育系统设备资金5747万元,建成光盘播放点2092个、卫星教学收视点1350个、计算机网络教室226个,实现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全覆盖。在加大配备的同时,加强了管理,加大了教师培训力度,提高了使用的效率,使我州寄宿制学校教育教学手段正向现代化迈进。

  二、强化寄宿制教育管理,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长期以来,我州高度重视寄宿制教育管理工作,实施《十年行动计划》和"两基"攻坚以来更是强化和创新了管理工作,进而保证了我州寄宿制教育快速、健康地发展。

  (一)狠抓常规管理,创新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和措施

  提高寄宿制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命脉在于强化管理。实施《十年行动计划》以来,我州紧紧抓住寄宿制学校管理这个"牛鼻子",每年都召开全州寄宿制教育工作会议,交流经验,推广典型,查找问题,增添措施。在不断探索,努力创新的基础上,州政府在2003年6月颁布了《凉山州民族寄宿制中小学校管理办法》,2007年初颁布了《凉山州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标准(规范)化管理实施意见》,有力地促进了我

  州寄宿制学校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办学、管理和发展。各县(市)、各学校认真贯彻执行,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我州每年都要举行民族寄宿制学校学年末统一检测,切实加大对民族寄宿制教育和双语教学的管理、督导和评估力度。这些举措对促进我州寄宿制教育快速、健康地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2004年9月、10月全国、全省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现场会相继在我州召开,我州在民族寄宿制教育办学、管理、发展上所做的创造性的工作得到教育部、国家民委、省教育厅领导的肯定,受到与会者的好评。

  (二)狠抓培养培训,加快寄宿制学校校长教师队伍建设

  "办好一所学校,必须首先选好一位校长。"我州在坚持选拔事业心强、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有组织协调能力、文化水平和业务知识高的教师担任校长的基础上,加强对寄宿制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工作。实施《十年行动计划》七年来,举办以寄宿制中小学校为主的校长、教师各类培训140多期,参培人员2.16万人次。通过对口支教工作,派出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到内地上挂学习,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业务能力。通过培训和锻炼,要求寄宿制学校的校长要结合实际,努力创新办学理念,要对本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核心价值观、办学宗旨、学校精神、校风等有较深的认识和正确的定位,并付诸于实践。要求寄宿制学校的教师一要无私奉献,二要育人为本,三要学高身正,四要一专多能,五要精通业务,六要富有爱心。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州已初步建立起了一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校长和教师队伍。

  (三)狠抓养成教育,培养寄宿制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寄宿制教育不仅保证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重要的是要从小培养学生学习、生活、卫生、品德等一系列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围绕学生的衣、食、住、行、学五个环节,要求全州寄宿制学校实施"一训、两要两无、三查、四洗、五化、六心、七个一条线"的养成教育工程。

  "一训",对新招寄宿制学生进行军训;

  "两要两无",被盖要方正、床单要平整,寝室卫生要做到墙上无污迹、地上无尘土;

  "三查",值周教师早晨巡查、班主任中午巡查、管理教师晚上巡查;

  "四洗",学生一天一洗脸和脚,一周一洗澡,一周一洗衣,一月一洗被;


   "五化",学生训练军事化、宿舍管理专人化、生活配备统一化、日常行为规范化、清洁卫生经常化;

  "六心",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要做到"六心",即对学生要有"爱心、关心、谈心、耐心、细心和尽心",让学生有学校就是我的家,老师是亲人的感觉,构建融洽和谐的育人环境。

  "七个一条线",学生寝室物品摆放要做到口盅牙刷一条线、碗筷一条线、面盆一条线、毛巾一条线、鞋子一条线、被子一条线、杂物一条线。

  (四)狠抓经费管理,严格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评定发放

  我州始终坚持学生的生活供给以家长负担为主,国家补助为辅,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原则。实施《十年行动计划》七年来,省、州投入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费共计21598.6万元, 2007年秋季全州享受寄宿制生活补助的学生已达到9.6万人,比2000年的2万名增加了近五倍,每月享受补助的标准也比实施《十年行动计划》前有较大提高。为了管好用好经费,各县(市)和学校根据州上要求建立了寄宿制经费的管理机构,严格制定享受补助的标准。学校对批准享受补助的学生实行建卡(姓名、性别、族别、年龄、班级、家庭住址、父母情况、享受标准、照片等),并登记造册。补助经费每月由学生签名领取补助。同时,要求寄宿制学生带一定的粮食和蔬菜到校,学校按市场价格收购并换成饭菜票付给学生,以添补学生的生活开销。州上要求各寄宿制学校的经费管理,必须建立收支明细帐,采购粮食、蔬菜实行"两人采购,三人签字报销"制度,并作到日清月结。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监察部门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各县市审计部门对各寄宿制学校经费进行一年一审计,确保资金按规定使用和资金安全。

  (五)狠抓安全防范,构建平安校园

  寄宿制学校必须把确保师生安全放在工作首位。我州通过建立寄宿制学校的安全责任制、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应急处理预案、警校共育等防范措施,建立了覆盖所有工作环节的安全责任体系,通过层层分解,落实教职工对安全工作的"一岗双责",并认真进行日常指导、督促、检查等工作,确保师生安全,构建平安校园。

  (六)狠抓校园文化,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寄宿制学校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我州要求寄宿制学校的建筑和环境建设要突出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地搞好硬化、绿化、美化等学校的物质文化。引导学生搞好教室文化、宿舍文化和墙壁文化等校园个性文化。设置构建和谐校园、激励学生健康成长的标语,办好时政宣传栏和知识橱窗等精神文化,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文艺表演、书画创作、工艺制作、课间操、健身舞及手工作品评选活动等特色文化,让校园成为学生学习的学园、参加有益活动的乐园、幸福生活的家园、健康成长的摇篮。


  实施"两个计划"以来,我州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发展寄宿制教育规模,同时狠抓管理,促进了民族教育快速、健康地发展;充分激发了群众求知识、求发展、求文明而送子女入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实现了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根本性转变;涌现了一批像越西县邮电贝尔小学、盐源县民族小学、德昌县民族中学、雷波县民族中学、美姑县牛牛坝中心校等管理严格规范、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高、能起领跑作用的民族寄宿制学校。

  实施"两个计划"有力地推进了我州"普九"的进程,加快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有力地促进了我州教育事业,特别是民族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均衡的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