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克保”:彝人的心灵鸡汤

  • 2007-03-24 11:00:39   来源:   评论:0 点击:
  • 吉木利布毕摩在西克保  住在县城的楼房里,也会经常听到族人邻居们家中传来的西克保声。春暧花开的季节,正是凉山彝族西克保的大好时机。...

吉木利布毕摩在“西克保”
吉木利布毕摩在“西克保”

  住在县城的楼房里,也会经常听到族人邻居们家中传来的“西克保”声。春暧花开的季节,正是凉山彝族“西克保”的大好时机。

  据《凉山彝族民俗文化》记载:“诅咒,彝人称‘晓补’。毕摩以其法力咒鬼、咒人的一种巫术。彝人相信,各种鬼怪也像人一样,具有喜怒哀乐的性格,它们或造福于人或降祸于人。人们认为家运不顺、发生疾病、死亡或凶死等等不幸的事,都是恶鬼作崇所致。因此,请毕摩进行咒鬼……”。“主人家与别人发生抵牾或者积怨、仇视。常自感到其家庭成员受到别人背后的咒骂……便请毕摩进行‘晓补’”。由此,流传到现在,小裤脚地区叫“西克保”,大裤脚地区叫“晓补”。一般是牺牲山羊、绵羊或公鸡,让毕摩禳解咒语并反咒仇方或鬼神。以我的理解,“西克保”是以求得平安、合家幸福为期望的一种心理安慰活动。

  这种“西克保”,是凉山彝族民间根深蒂固的一种文化。相当于汉民族的“开财门”。千百年来,在凉山彝族地区,几乎每年春季每个家庭都要请毕摩进行一次“西克保”。用意是有病除病,无病保平安。心里满怀万物复苏时节,灵验地整倒鬼神及仇人的希望。多数家庭每季度一次,发展到时下更有一个月一次的。择日子十分重要,凉山彝族都喜欢自家的“西克保”在虎日、猴日的晚上进行。有少数人更讲究,日出东方时才开始“西克保”,意为当天当地当太阳表明自家的无辜与对神的敬意。虎日猴日,用意为虎虎生威,好咒倒仇家或鬼神;猴要顺树爬上来,有上去的好兆头。多数户都用一只大红公鸡来“西克保”。用山羊、绵羊的显得很少,除非是那些农村有牲口的家庭。毕摩通常请的是当地人,有时也由苏尼代劳。听毕摩、苏尼们说,“西克保”没有啥难度,这是他们从事毕、尼时的基本功。协同主人家把“克哈无”(译意为念咒语)搞好就是……

  3月9日(虎日,正月二十日),我参加了德昌县城邻居省哈家的“西克保”,感觉很有情趣。

  请来的是住在县城的“专业”毕摩吉木利布毕摩。听吉木毕摩说,他16岁就出师当毕摩,现已56岁了。风风雨雨几十年,“西克保”对他来说算是小菜一碟。不过这几天城里城外喊的人比较多。每天打电话请他的,一家接一家。乡下由于年纪大了吃不得苦他懒得去,城里有时一晚上都要给几家人搞“西克保”,他“嘿嘿”笑了几声:“忙都忙不赢呢……”。我问他作了这么多年的“西克保”,这东西灵验不。他显出一幅认真样:“咋个说呢,你说不灵吧请的人多,你说灵吧都有生老病死。而且我们作法事是坐在张家咒李家,如此反反复复,你咒得倒哪个?仔细想来要是灵验这个世上早没有人了,你说是不是……”,他停了会儿肯定地说:“这仅是一种大家用来安慰心里和渴望平安的寄托罢了!”。

  我和吉木毕摩摆谈间,天也渐渐黑下来。吉木毕摩忙招乎省哈可以开始了。在省哈家门口大家七手八脚点燃了一堆干谷草,青烟直冲天幕。意为主人家告知列祖列宗、上天管事的神灵,他家要做法事敬神灵。然后请来帮忙的客人便抱着红公鸡、拿起4根两白两黑两头削得溜尖的桃树枝“生劲”(译意为杀仇家鬼神的红樱枪),在火堆上绕了一圈后交给吉木毕摩。再舀一瓢清水,把烧红的一个石头放入水里“咝咝”直冒烟,朝主人家的卧房门起到毕摩手头的公鸡脚下,再到门坎外倒掉。意为清除邪气,好作法事。也把主客人分在火塘的左右两边。一般主人家换了童裙的女孩,这时也要算客人不能坐在家人堆里了……经过一番折腾后,吉木毕摩“攀呵,……”一声吼,开始了省哈家的“西克保”……

  吉木毕摩边“毕”边喝啤酒,约过一个小时,“克哈无”便开始。省哈也学着毕摩一样,口里念念有词。吉木毕摩也附合着省哈的虔诚和深仇大恨样,高声诅咒。“我家本是仁慈家,仁慈家永不垮,仁慈家长平安。我家上方长着有理树,有理树青悠悠;我家下方流着有理水,有理水亮晶晶……”。“我家柴是砍立起的烧;水是喝趟下的水;路是走直的路。吃的是老黄牛耕耘出的粮食,穿的是老绵羊身上的毛……没有杀过人说杀了的,没有偷过情说偷了的,没有吃过钱说吃过了的,今天我要诅咒他……”。

  我在旁边听得入神,心里暗暗想他俩说得都有些理,可哪个凡人没得一点过错呵?只见省哈越咒越有劲,越咒越精神。仿佛他有说不够的理,诉不完的苦……

  花了近四个小时,等我们把酒喝了鸡肉吃完时,“西克保”便算结束。吉木毕摩才不慌不忙地收拾他的法帽、签筒、神扇、经书等法具。省哈忙拿出50元钱给吉木毕摩当酬谢,吉木毕摩客气不过,把钱收下了。此时喝了几两老白干的省哈,更是笑嘻嘻的,好像毕摩真的帮他家带来了好运似的。他不停地自言自语:“来劲呀,发发牢骚心里气减大半,管它灵不灵……”。

金沙乡党委    俄木日布

(此文已于2007年3月16日刊载于《凉山周末》头版)

相关热词搜索: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