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西昌大石墓下隐情 探寻数百尸骨主人
- 2007-11-30 12:19:21 来源: 评论:0 点击:
- 人们常说,没有看四川凉山彝族的火把节,没有观卫星发射基地,那不算到过凉山。而我认为,没有亲眼目睹凉山最有特点的古代文化遗存大石墓...
人们常说,没有看四川凉山彝族的火把节,没有观卫星发射基地,那不算到过凉山。而我认为,没有亲眼目睹凉山最有特点的古代文化遗存大石墓,也不算到过凉山。
被誉为川西南粮仓的安宁河谷,日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自古以来就是适合人类劳动生息的地方。
安宁河是雅砻江的支流,古称孙水,与横断山区的大多数河流一样,为南北走向。在安宁河两岸的台地上,分布着一种巨石砌成的坟墓,斑驳的巨石上挂满了藤萝,从墓室中生长出来的黄桷树已要七八个人才能合围,它们似乎都在向人们诉说着自己所经历的悠远岁月。
当地老乡称这种巨石砌成的坟墓为月鲁坟,说它们是明朝初年反抗朱元璋而被杀的月鲁贴木儿的葬身之地。
而彝族老乡叫它们“濮苏乌乌”,说是彝族的祖先进入凉山前就居住在这里的一种矮人的石头房子。历经悠悠岁月流传下来这些含义不同、内容各异的说法,而其中的真实历史却已湮没无闻了。
望着这一座座庞大的坟墓,望着这一块块重达千万斤的巨石,人人都会在惊奇之余,升起一个个疑团:是何人,在何地,用何法,又因何故将这些巨石搬上山巅,筑成他们死后的安息之所?
解放前,老一辈考古学家郑德坤先生在他所著的《四川史前文化》一文中,记载了这种神奇的坟墓。但对其进行真正的科学研究,却始于20世纪70年代。70年代中期,四川的考古工作者在金沙江流域进行考古调查时,安宁河畔神奇的巨石坟墓引起了他们的兴趣。经过20多年来的调查、发掘和研究,遮盖在它们面上的神秘面纱渐渐揭开,根据它们最引人注目的特征,考古工作者给它们取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名字——大石墓。
大石墓用巨石砌成,墓室挖在地下,为狭长方型,一般长约6-8米,最长可达14米。墓室一般宽0.8-1.2米,深1.5-2米。墓室的两壁和后壁用长方型大石竖立排列而成。墓室用巨石覆盖,一般5-7 石不等,前方有一个窄窄的墓门,墓门用碎石封闭,墓顶露于地面。有些保存完好的大石墓前,还立着一块巨石做墓的标志。这些建筑材料都未经人工加工,重者达万斤以上,轻者亦有数千斤之多。即使在今天,我们如果不借助机械,也休想动它分毫。
墓室内都没有发现葬具,人骨都堆积在墓底,男女老少都有。每座墓葬入的人数不等,少则四五十人,多达一百多人,从骨殖错乱、随葬品没有多寡贫富之分的现象分析,这众多的同室而葬的死者,可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同一氏族的成员。具体的葬法是:这些氏族成员死后,他们的尸体被放在野外,待皮肉腐烂殆尽后,再将骨殖收集起来,陆续葬入墓室。这种葬式考古学上称为二次丛葬,是一种相当有特征的埋葬习俗。
大石墓中出土了许多文物,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一为陶器,主要有流壶、深腹瓶、大口尊、平底罐、单耳罐、双耳罐等各式生活用具。第二类为铜器,主要有刀、剑、钺、镞等兵器和铃、笄、镯、带钩、扣饰等小件装饰品。第三类为铁器,主要有环首刀、削、锸等武器与生产工具。其它还有许多骨、牙、金、玛瑙、绿松石等质料的各类小型装饰品,有些墓室内还发现过稻谷的痕迹。使人感到惊奇和不可思议的是那些即使到了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不得不依靠机械才能移动的巨石,是如何被大石墓的建造者们从远达数里之遥的地方搬来,又是如何搬上墓室顶部的。从西昌河西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大石墓,我们可以观察到古代建筑师们的智慧。这座大石墓的后部,有一条长长的用土堆积起来的“尾巴”,使整座大石墓看起来像一只巨大的蝌蚪。这条“尾巴”前高后低,形成一个缓坡,大石墓的建造者们正是利用这个办法降低了搬运道上的坡度,慢慢地将巨石拖上墓顶,筑成墓室。据日本考古学家的研究,古埃及人建造举世闻名的金字塔也是采用的这种方法。
通过研究,考古工作者们发现大石墓延续的时间较长,可以分为早晚两期,采自普格小兴场大石墓内的标本,经碳14测定,结合大石墓出土器物和与相邻的同时期古代文化的比较研究,大石墓的开凿时代当从春秋中期开始,到西汉末年消失,也就是说一直延续了五百年之久。早期的大石墓主要出土火候较低的陶器和铜器,晚期的大石墓出土的陶器火候教高,反映了制陶技术的进步。
是什么原因促使大石墓的建造者在生产力水平还相当低下的情况下,花费这样大的人力物力来建筑这种巨大的墓室呢?其实这是一种大石崇拜现象,这种现象在世界的古代民族中并不少见。西欧、日本都有这类大石崇拜的遗迹。在我国辽东半岛,也有一种相似的大石崇拜遗迹——石棚。四川人的祖先之一—古蜀人,也是大石崇拜者。
谁是大石墓的主人?这是最使人感兴趣的问题。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当汉武帝开发西南地区时,在今安宁河流域居住着一种叫邛都的民族。“自滇以北,君长以十数,邛都最大,此皆椎髻,耕田有邑聚。”从现存的200余座大石墓分析,如按每座墓葬入80-90人计算,入葬的人数亦当在两万人左右。和凉山地区同时期的其它古代民族所遗留下来的墓葬相比,他们的确是这一地区最大的民族。大石墓中出土数量较多的各式精美的青铜发笄,似乎与“椎髻”这种风俗有直接的关系。墓中出土的稻谷也说明这是一个定居的农耕民族。总之,从大石墓的分布区域和它所反映出来的文化面貌来看,基本上与古文献所记载的邛都人相吻合,所以考古界的大多数学者认为,邛都人就是大石墓的主人。西昌古称邛都,其南还有邛海,都说明了邛都人曾是这一地区的主要居民。
大石墓目前还有两大谜底未能揭晓:其一,古人用什么样的技术能够移动如此庞大的石块。修建这些石墓的石块每块重量至少在一吨以上,以5、6吨重的居多,而这些石块均产自离墓地5公里外的大山中。其二,墓主的族属问题。据其他被盗墓葬的已发掘情况来看,大石墓中一般聚集着数十具乃至上百具尸骨,而这些尸骨均属原尸体弃置野外任其腐烂完毕以后,再将尸骨收捡放入大石墓内,而且这些成群的尸骨则是多次放置进入的。具有这种奇特的“捡骨”葬式的墓主究竟属于哪一个古代少数民族呢?其宗教信仰又是怎样呢?凉山州博物馆馆长刘弘认为:墓主疑为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的“古邛人”,属氐羌系少数民族,于距今约3000年前从岷江上游迁至安宁河平原,远远早于彝族进入凉山州的时间。是否果真如此?尚待破解。
相关热词搜索:
- 上一篇:彝族习惯法文化面临现实挑战
- 下一篇:会理习俗端午节吃药根--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