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晚期凉山先民已主要食用稻粟黍

  • 2018-03-09 08:24:30   来源:成都日报   评论:0 点击:
  •   凉山州安宁河流域自古便是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近年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等单位,在安宁河流域、金沙江中...
 
  凉山州安宁河流域自古便是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近年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等单位,在安宁河流域、金沙江中游北岸和盐源盆地三地,开展了系列考古发掘工作,获取了一批重要的植物考古资料。昨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闫雪向记者展示了该区域植物考古的最新收获。闫雪从2014年开始参与该项目,她介绍说:“依靠当前的阶段性成果,我们对凉山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农作物结构,有了一定认识。新石器时代晚期,生活在该区域的先民已主要食用稻、粟、黍,这里可能已出现种植业。”
 
  凉山盐源盆地皈家堡遗址、安宁河流域横栏山遗址,以及金沙江中游北岸莲塘遗址,均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闫雪告诉记者,发掘研究显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阶段,这3个地区的先民均以食用稻、粟、黍为主。此外,考古工作人员还惊奇地发现,这3处遗址的植物遗存均反映出与草本植物种植相关的生态环境,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凉山可能已经有了种植业。“在这3处遗址发现的可食用野生植物很少,仅在横栏山遗址发现了少量葡萄属,说明该区域植物性食物资源的获取,可能主要依靠种植业。”闫雪说。
 
  此次考古发掘中,金沙江北岸的会东县出土的麦类作物,将该地区麦类作物的出现时间由文献记载的明代提早到了春秋时期。根据现有的考古证据,春秋战国至西汉,大麦、小麦在会东出现。闫雪推测说:“这可能是麦类作物在滇北、滇中和凉山南部传播的结果。距今3600年之后,麦作进入滇西北地区海门口遗址,比例不断增长,至春秋时期,麦作在滇西北海门口遗址成为主要作物。后迅速向东传播,影响至金沙江北岸的会东地区、滇东北地区,以及滇东的滇池附近。”

相关热词搜索: